認真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參考國際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主糧作物還是經濟作物,無論沿海還是內地,無論水田還是旱田,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中國農業
的發展都呈現出了全新的趨勢:大農業從產量導向逐步轉變為效率導向;小農業從特色導向逐步轉變為價值導向。 “大農業”是指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并以大眾消費群體為主要對象的農作物的產業。它既包括傳統糧、棉、油作物,也包括冬儲大白菜、馬鈴薯等大眾化的蔬菜產品。而“小農業”則是小宗和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它是以小眾消費群體為對象的生產和營銷。除了傳統的蔬菜、瓜果和花卉等小眾農作物之外,以地域、品種和種植方式等為特色,以口味、品質和附加值為追求的糧、棉、油作物也屬于這一范疇,比如五常大米、響水大米、鴨田稻、有機小麥、彩色棉花、山茶油、橄欖油等。
中國農業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1990年之前的供小于求階段,1990-2005年的供需平衡階段;以及2005年以后的供大于求階段。
供不應求階段的農業生產特點是,糧食生產以數量為第一需求,不計成本,見縫插針。在科技和生產力不夠發達的時期,生產足夠的糧食,養活足夠的人口是安邦固本的最大戰略。
供需平衡階段的農業生產特點是由于生產關系的松動所釋放出來更大的生產力,已經能夠滿足人們口糧的基本需求。農產品的多樣化以及由此所帶來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豐富供應,成為這一階段農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供大于求階段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生產和供應的能力已經實際超出了基本需求的總量。因此在產品數量和品類充分供應的基礎上,農業產業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全面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可追溯性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成為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清醒地認識農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以及各個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制定正確的農業生產發展目標和規劃的前提。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經濟長期以來以GDP為導向,農業經濟的發展的整體思路還是以數量的“N連增”為主要考核指標。因此中國的經濟和農業都錯失了轉型和升級的最佳時機。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雖然有時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以高科技含量為基礎,提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并能夠確保主糧自給自足的“高效率農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化水平的提升,安全、綠色、有機、高品質和高附加值的“高價值農業”也會有越來越廣闊的市場空間,并成為效率農業的補充。
高效農業與傳統的農業目標和方法有很大區別:農業生產目標不再是以生產的數量為導向,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銷定產。高效不僅僅是生產效率,同時包含市場效率和經濟效益;評價農業生產水平的核心指標不再是單純的高產,而是勞動生產率、投入產出比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生產方式不再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勞作,也不再是大水大肥和精工細作,而是全程機械化操作和信息化的運用能力,是輕簡式栽培和模塊化管理。
糧食安全不再是單純的庫存數量的增長,而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人才、耕地和農業生產技術的儲備,農作物生產布局和投資的有序和多元化,資源和技術密集型農業的發展,設施農業的發展,主糧戰略庫存及其下游的轉移和消化能力,多種農產品進口渠道的開辟等。
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高效農業將會對種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高效農業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種業將會表現出如下特點:農作物品種的生育期將適當縮短,耐密性強、抗倒伏、脫水速度快、品質好的品種將會成為主流;為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需要,農作物品種的種植必然要在熟期上長短搭配,即以農業機械化的播種和收獲的操作能力來倒推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獲計劃;農作物的主導品種將從大水大肥的高產型逐步向廣適型和抗逆型過渡;適應下游加工產業需求的專用品種逐漸成為主流,包括優質水稻、強筋小麥、高淀粉和高油玉米、青貯玉米等;種子的質量進一步提高,種子的配套技術如種衣劑、種肥等技術進一步得到普及。
農業機械化在覆蓋能力、專業性、配套能力以及穩定性、精準度等方面大大提高;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主糧的烘干設備和能力將成為標配;農業生物技術快速發展,并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農產品品質、安全、有機、可追溯等帶來的價值增值遠遠大于單純數量的增加。
金融、保險和大數據覆蓋農業生產、加工和經營等各個領域,創造出全新的市場機遇和可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