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7月31日,農村農業部網站上發布一篇文章指出,要真正構建一支思路新、能力強、成果豐的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研究隊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將這條消息與此前國務院發布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聯系起來看,國家對農民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的確十分重視。
《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里和農民朋友相關的有兩條意見:
第一,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人才以及農業帶頭人,要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開展職業農民技能的培訓。
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于,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后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產業發展都得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帶動,手里有技能,就不怕被新時代農業發展拋棄。有農民開玩笑,現在種地都得有知識有文化。
職業技能培訓是國家對農村地區長遠高效發展的強有力支持,尤其是年輕的農村勞動力,無論是留在農村經營新型農業,還是外出打工,亦或是返鄉創業,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很容易被行業淘汰。
第二,對于貧困家庭出身的子女和貧困勞動力,要加大既能扶貧培訓的工作力度。尤其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中心還要發放就業補助資金,給予生活費、交通費補貼。
“扶貧先扶智”,很多貧困家庭,除了因為天災人禍而一夜入貧的情況外,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有什么技能在身,除了靠一畝二分地,再無收入來源,一旦家里出現什么重大變故,馬上就會陷入貧困。
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可以拿到五萬元的無息貸款用來發展產業,很多農民的問題就是,你給我錢我也不知道怎么用,技能培訓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技能一旦學在身上,就永遠都丟不到了,這也是避免脫貧家庭返貧最關鍵的措施。
很多地區已經陸續開辦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班,很多參訓學員是貧困戶,課程包括蘋果樹、桃樹、梨樹等農作物種植與管理技術、農機實用技術、民宿經營管理、農業電商軟件操作等各種各樣的課程。
所以,農民朋友應該抓住國家的好政策,積極向當地政府咨詢有沒有相關的培訓項目。農村有句老話說的好,天荒餓不死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