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雨霧中疾行,大片青翠的田野在公路兩側次第展開。6月末,農業生產進入中耕時期,臥龍大地清新碧綠,生機盎然。
漸漸的,前方有了人煙。汽車駛進一個小城,安靜而整潔。水泥路筆直平整,路旁種著高高低低的樹。隨著綠化帶的延伸,一個個別致的路燈和小巧的垃圾箱站立在路邊。樹木掩映處,一棟三層小樓十分引人醒目。
易中聯農機專業合作社到了,你要采訪的易中聯農機合作社就在這里。什么?這里是扎布哈村,根本不像農村啊?”經常下鄉采訪的記者不免驚訝。扎布哈村的現代風貌令人耳目一新。
扎布哈村今非昔比的力量,來自于村里14年前成立的農機合作社——易中聯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易中聯合作社位于臥牛吐鎮扎布哈村。
2015年秋季合作社已完成又償收獲服務5萬面,整地作業7萬畝,同時開展農田運輸及加工糧食業務,2015年合作社經營收入800多萬元,純收益290萬元。
易中聯合作社占地2.9萬余平方米的場院里,發現比那座三層辦公樓更氣派的是高大的機車庫棚和排列整齊的各種農機具。其中最搶眼的是一臺“巨無霸”農機,一個身高1.7米的人站在它的旁邊,其高度僅達到它的車輪。
這是美國產的世界上最先進的甜玉米聯合收獲機,它一天就能收獲400畝甜玉米,這種收獲機我們合作社有兩臺,總價值近千萬元。加上其它大中型農機具,合作社一共有95臺套農機具,工作人員60人。現在僅靠這60人和95臺套農機具,就能完成有稱收獲服務5萬畝,整地作業7萬畝土地。
擺弄一輩子農機的小劉對村里農機化的歷史也最清楚:“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村成立過一個機耕隊,隊里有兩臺東方紅拖拉機和兩臺聯合收獲機。土地承包到戶后,村里的機耕隊就解散了。家家開始用‘牛馬犁’種地,就是牛、馬在前拉犁,農民在后扶犁。又過了三四年,‘小四輪’拖拉機出現了。可是‘小四輪’只有12馬力,干活勁太小,趟地的深度才十幾厘米。再說它在地里來來回回把地壓得結結實實,地都板結了。
時間到了2014年,農機手小劉又“上崗”了。“到2014年,我們村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合作社買了一臺100馬力的膠輪拖拉機和一臺100馬力的鏈軌拖拉機,又自配了4臺80馬力的拖拉機。這樣結束了‘小四輪’一統天下的局面,地里再也看不見‘牛馬犁’了。”
雖然有了農機,但農機合作社的起步并不順利。
2014年,我們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村里種的作物一家一樣,有的種大豆,有的種馬鈴薯。合作社的大農機作業時不得不南山跑一趟,北山跑一趟,很多油都浪費在道上了。更可惜的是,當年秋整地因為土地連不成片,竟然形成了成百上千條‘壟溝’,白白浪費了很多土地。
農機合作社要發展,僅有農機是不夠的。要讓大農機真正發揮作用,土地就要集中連片、規模作業,“合作”更重要。
秋收后,成立的易中聯農業合作社,易中聯合作社集中了全村90%的土地。然后對集中起來的耕地進行統一供種、統一春播、統一施肥、統一收獲。
實現了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理想:“反租農民土地,放飛勞動力”。農民將土地交給合作社耕種以后,就從土地上抽身外出務工經商或從事畜牧養殖。
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要求農機合作社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隨著業務的不斷注入,合作社將大量引進高科技、高性能的農機裝備,至2020年實現配備農機裝備1500臺以上,并實現在黑龍江省糧食主生產易中聯分社。
易中聯合作社以大機械、大農業的生產方式起步,隨后向產業化邁進,近兩年相繼成立了糧食貿易公司、食品公司、生豬養殖公司。通過多元化經營逐步發展壯大,扎布哈村資產也隨之不斷增加,目前已達到億元。
近年來,易中聯合作社投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向市場調整種植結構,種植洋蔥、高蛋白大豆、水稻。
2014年以來,歷經近幾年的發展,現代農機合作社邁過了起步、鞏固和提高三個階段,正逐步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我省現代農機合作社以先進的裝備、大規模的土地,不斷增強的市場話語權和銷售能力,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化大農業有效對接,正在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領域大顯身手。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已經吹響。現代農機合作社將一如既往,勇做“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