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這個概念到底成不成立?按照很多文章的解釋,綜合體就是以農業作物為基礎集休閑娛樂、體驗、居住、療養、商業為一體的農村新型休閑地。請問,在稻田、麥地旁邊修房子有多少人去住?做商業誰來消費?療養是讓老人重回男耕女織的生活嗎?
首先,農業休閑有很強的地域性,受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影響特別大,長三角、珠三角能做但不等于大西北的黃土高坡、大戈壁、沙漠能做,不等于一年有半年冬季的大東北能做。
其次,農業休閑不等于特色小鎮,因為他不可能具備特色小鎮的功能,面對的消費者也不一樣,開發模式、盈利模式更不可能一樣。兩者不是同一個概念。
再次,農業休閑也好,田園綜合體也好,說白了就是農業觀光帶,是周邊城市消費者周末沒事去溜達一圈的地方,最多吃個農家樂就打道回府,你整那么復雜有用嗎?
所以,別把田園綜合體整得太復雜,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搞的,別想著靠賣房子賣商鋪,收點門票,做幾個農家樂餐飲賺點小錢就夠了。因為你本來投資就不大。
田園綜合體或者說休閑農業最擔憂的三個問題:
一是受季節氣候影響,漫長的冬季怎么辦?
二是絕大多數游客都是以觀光為主,一般當天返回,如何讓游客過一夜?因為夜間消費一般是日間消費的三倍。
三是如何讓游客來了又來?田園綜合體的主力消費群就是依托的中心城市,如果城市規模不大,其消費無法支撐,而田園觀光一般觀賞一次就很難再有吸引力。
這三個問題不解決,田園綜合體很難談到長效發展。能否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決定著你的項目到底能走多遠。
田園綜合體的夜間消費。要想留住游客過夜,要么有豐富新穎的夜生活,要么有獨特的體驗項目。但因為就在城市邊上,無論你投資多大,你不可能與一個城市競爭,也就是說田園綜合體的夜生活是無法和整個城市的夜生活相比的,這條路基本是死路。那怎么辦?其解決之道就是打造獨特的體驗項目,也就是說創造城市沒有的獨特夜生活。
休閑農業與田園綜合體存在本質的區別,按照休閑農業的方式去搞田園綜合體,只有死路一條:
1.規模不同。一大片生機勃發的向日葵、一望無際的花海......這些都是休閑農業的典型代表,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休閑農業對土地面積要求不高,一百畝可以搞休閑農業,幾畝也可以搞花海。至于周圍的配套,大多要求不高,有幾條路、還有幾處農莊就可以。
而田園綜合體則體現出“綜合開發”的特征,它的范圍、規模比休閑農業更廣,要求成片開發、整體開發。雖然國家并沒有對田園綜合體的規模提出要求,但是從試點的田園綜合體來看,它們的規模都不小。
2.產業不同。休閑農業的產業較為單一,主要就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就是農業,比如向日葵、花海的種植就是第一產業,而第三產業就是旅游業,周末一些城里人會到這里進行“半日游”或者一日游,采摘一下果子、買一些農產品、吃個農家菜。
與休閑農業不同,田園綜合體的產業更多、產業鏈更加完善。根據中央的政策,田園綜合體包括農業、文旅、地產三個產業,要打造生態、生活、生態的共同體。其中農業就包括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而不單單指種種花,做做簡單的造型。
農業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而文旅產業在田園綜合體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低。文旅產業就是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
文旅產業就涉及到旅游產品和度假產品的打造,在打造的過程中還要考慮旅游度假的配套、服務以及環境設計,這樣才能達到深度旅游的要求。
3.運營主體和運營模式不同。休閑農業運營模式較為簡單,可以企業自主投資,也可以農民自己搞。反正游客一來,收一下門票就搞定,沒有太多要運營的東西。但田園綜合體涉及的內容太多,更強調公司化、科技化、規范化,更強調農民的參與度。
中央的文件就強調“田園綜合體建設應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這就充分說明了田園綜合體的主體應該是農民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社,當然這里不是說要排斥企業。
在運營模式上,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更為相似,即前期通過配套開發維持經營,然后打造文旅產業提升土地價值,土地價值提升后再引入房地產板塊,推動旅游產業與地產業務雙贏。
4.盈利模式不同。休閑農業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就是門票收入+餐飲收入+部分商品消費收入。大家到休閑農業項目游玩,基本上就是半天或者一天,逛逛花海、拍幾張照片,最多吃個飯就回去了。休閑農業是投入小,但回報也相對較少。但田園綜合體的盈利模式就更為復雜了。
5.文化氛圍不同。休閑農業主要是觀賞游覽,文化元素和文化活動較少。如果恰巧周邊有古鎮,倒是可以去看一下,感受一下文化氛圍。而田園綜合體本身就承載著復興鄉村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應當把當地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時代的生活,引導人們回歸自然,重新審視城市與鄉村的關系。
以無錫田園東方為例,該項目特別注重打造田園大講堂、田園生活館、拾房書院、拾房市集,拾房手作、拾房咖啡等,并定期舉行田園音樂節、拾房夜話、田園大篷車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保留原鄉文化鄉愁的同時,注入現代文化元素。沒有文化的田園綜合體,最終會曇花一現。
田園綜合體到底怎么搞?
一、突出觀賞性。觀賞性不僅僅依靠作物的表達,我們還可以利用地形地貌的差別,適當布置有主題的景觀相呼應,在設計一些情態可掬的小品,整個項目的觀賞性就豐富起來。
二、強調層次感。一望無際雖然有規模震撼,但一覽無余也少了很多情趣。因此,我們首先在選址上要盡量考慮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農作物和建筑,哪怕是臨建也要考慮造型、風格、色彩等與整個田園是否協調和相得益彰。
三,做好農家樂餐飲。這是休閑農業不變的主題。除了考慮如何將口味做得更好、食材更地道外,我們還可以考慮融入一些風俗風情。
四、設置路邊田角的休息處。休閑農業最大的功能就是觀賞性,時間短是主要問題,增加小憩之處,利用路邊田角設計一些小亭,用鮮花構造一個長廊等等,如果有個小湖,自然會留住游客的腳步。
五、大規模的停車場。休閑農業一般都在中心城市邊郊,主要接待日也就是周六日和短假,游客的交通工具以私家車為主。
六、來點藝術和文化。再美的花海,再好的麥浪,那只是感官的愉悅,但如果我們來點藝術和文化,那可能更多是心靈的體驗了。文化如何表達,這可是高難度動作,這需要情懷。有情懷,一草一木都是文化;沒有情懷,再刻意的設計也只是粉飾雕琢。